Background Application Documents Funded Projects Committees Meetings Meetings

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獲資助的項目列表

2025-2026 | 2024-2025 | 2023-2024 | 2022-2023 | 2021-2022
2020-2021 | 2019-2020 | 2018-2019 | 2017-2018
申請編號/
項目名稱
項目簡述 申請機構 資助金額
(港幣)
完成報告(只有英文版本)
MEEF2024010A
基於DNA甲基化率對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非侵入式年齡估計方法的開發*
這項計劃是多年項目的一部分,旨在開發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以用於估算生活在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年齡。年齡是研究和保育鯨豚的重要資訊。傳統上,估算齒鯨年齡的一種方法是通過計算牙齒的生長層組數,但這種方法既有高度侵入性,又耗時且費力。因此此項目旨在利用基於DNA甲基化速率以開發一種非侵入性的年齡估算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
307,800
(25/26
年度)
**
MEEF2024012A
利用環境DNA方法探索香港西部水域極度瀕危的黃唇魚*
黃唇魚是一種瀕臨絕種的魚類,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一級野生動物保護動物。本項目應用環境DNA(eDNA)方法作為一種快捷且非侵入性的方法,揭示香港西部海域的隱藏黃唇魚種群。在項目的第二階段,通過在西部海域進行密集的eDNA採樣,項目團隊將運用定量PCR(qPCR)追踪黃唇魚的潛在分布、季節性和棲息地偏好。此外,通過結合eDNA 元條形碼法,團隊將獲得對生態系統整體生物多樣性的全面了解,進而深入探究黃唇魚所在生境中的物種組成,生態互動和潛在威脅。 嶺南大學 312,440
(25/26
年度)
**
MEEF2025001
珠江口伶仃洋中華白海豚種群動態的長期監測:第四階段
基於正在進行的2024至2025年度珠江三角洲伶仃洋中華白海豚的船基監測,本提案的新一年計劃將進一步系統性地調查中華白海豚的最新種群參數,包括其數量、分佈模式以及年齡組成,從而與2017至2018、2018至2019及2024至2025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通過整合和擴展現有的照片識別資料庫,本研究將深化我們對個體活動範圍模式的理解,並評估細尺度的棲息地利用情況,包括近年來觀察到的潛在時間性變化。本研究的成果將為制定有效的管理和保育策略提供最新的科學依據,並向相關部門提交建議,最終促進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的長期保護。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999,000
**
MEEF2025004
香港海洋蛤蜊的生態與遺傳評估以促進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本項目旨在對香港西部軟岸的蛤蜊進行生態和遺傳評估。研究團隊將評估所有可得物種的大小、年齡、生殖狀態、遺傳多樣性和連通性,從而揭示有關潮間帶蛤蜊的生態動態和遺傳多樣性缺失的重要資訊。在全球上,族群內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已被認為是保育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然而,儘管本地蛤蜊資源面臨高度無規管的開採,香港本地蛤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及生態健康狀況目前仍然未知。研究目標區域受到公眾挖蛤活動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海洋蛤蜊所面臨的威脅。因此,本研究將提供有關本地蛤蜊群落健康的重要數據,並為決策者和公眾提供資訊以推動香港海洋蛤蜊的保育及可持續開採。 香港大學 882,550
**
MEEF2025005
基於野外實驗驗證新型內共生益生菌在緩解珊瑚壓力方面的有效性
微生物療法目前被視為珊瑚保育的主要自然解決方案之一。然而,傳統的益生菌在珊瑚體內的滯留性較差,且益生菌治療似乎需要在壓力期間反覆且持續地接種才能維持其有益效果。本項目團隊擬進行為期12個月的現場試驗,以測試新一代目標益生菌在珊瑚上抗硝酸鹽應激或硝酸鹽與熱應激結合情況下的益生效果。研究將利用香港沿岸水域中硝酸鹽濃度的強梯度,將接種了新一代目標益生菌的珊瑚移植至兩個硝酸鹽水平對比明顯的地點,並在夏季熱應激前、中、後收集移植的珊瑚樣本,進行珊瑚生理、轉錄組和微生物群的測量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 765,832
**
MEEF2025007
潛入多樣性:香港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公民科學家培訓計劃
海洋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種類繁多,廣泛分佈於各種環境中,在其微棲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水質和環境健康的重要生態指標。然而,過去二十年來,香港地區對這些生物的全面研究相對缺乏,部分原因在於公眾對其認識有限,導致香港底棲生物多樣性及分佈存在知識空白。本項目旨在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招募市民科學家在特定底棲無脊椎動物熱點進行水下調查,與科學團隊合作收集這些生物的多樣性和分佈數據。參與者將首先接受專業培訓,內容涵蓋香港海洋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的相關知識,包括其辨識技巧、生態功能以及水下調查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
746,400
**
MEEF2025014
提升香港生態海岸韌性及保育:整合先進技術實現海岸生物多樣性高效監測
本項目將利用先進技術(如遙感技術、高解析度視覺/音頻工具及人工智能建模)來增強香港的沿岸生態調查,包括生態海岸線調查。這些技術的應用將提升物種的自動識別能力,實現長期且具成本效益的生態評估,並優化管理策略,以提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香港城市大學 888,000
**
MEEF2025019
吐露漁音 ‒ 繪製漁業特徵地圖與魚類種群健康指標
吐露港及其水道(簡稱“吐露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是許多瀕危和重要物種的棲息地,如香港石斑魚、斑點海馬及多種硬珊瑚。儘管吐露海域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漁場,但數十年來的棲息地喪失、污染和過度捕撈已嚴重影響其海洋生態系統,威脅到漁業和生物多樣性。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吐露海域記錄了超過1,400種海洋物種,佔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25%,顯示出這片標誌性海域的重要生態價值。本項目旨在通過結合社區參與和科學研究的多元化方法,應對吐露海域面臨的部分保育挑戰。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765,700
**
MEEF2025020
使用聲景生態學研究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聲音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本項目旨在調查人為水下噪音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前、期間及之後,對兩個定居香港鯨豚族群及其獵物的行為和分佈的影響。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聲學關係,即聲景生態學正日益被用作評估生物多樣性和進行海洋及陸地生態系統生物監測的工具。聲景評估特別有助於理解生物的通信、導航及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互動,同時還能提供棲息地或生態系統不同部分的生物多樣性指數。 香港大學 718,536
**

註:
* 項目的第二期
** 完成報告將於申請機構提交後及獲得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接納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