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编号/ 项目名称 |
项目简述 |
申请机构 |
资助金额 (港币) |
完成报告(只有英文版本) |
MEEF2024010A
基于DNA甲基化率对中华白海豚和江豚非侵入式年龄估计方法的开发* |
这项计划是多年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开发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以用于估算生活在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年龄。年龄是研究和保育鲸豚的重要信息。传统上,估算齿鲸年龄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牙齿的生长层组数,但这种方法既有高度侵入性,又耗时且费力。因此此项目旨在利用基于DNA甲基化速率以开发一种非侵入性的年龄估算方法。 |
香港科技大学
|
307,800
(25/26 年度) |
** |
MEEF2024012A
利用环境DNA方法探索香港西部水域极度濒危的黄唇鱼* |
黄唇鱼是一种濒临绝种的鱼类,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保护动物。本项目应用环境DNA(eDNA)方法作为一种快捷且非侵入性的方法,揭示香港西部海域的隐藏黄唇鱼种群。在项目的第二阶段,通过在西部海域进行密集的eDNA采样,项目团队将运用定量PCR(qPCR)追踪黄唇鱼的潜在分布、季节性和栖息地偏好。此外,通过结合eDNA 元条形码法,团队将获得对生态系统整体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了解,进而深入探究黄唇鱼所在生境中的物种组成,生态互动和潜在威胁。 |
岭南大学 |
312,440
(25/26
年度) |
** |
MEEF2025001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第四阶段 |
基于正在进行的2024至2025年度珠江三角洲伶仃洋中华白海豚的船基监测,本提案的新一年计划将进一步系统性地调查中华白海豚的最新种群参数,包括其数量、分布模式以及年龄组成,从而与2017至2018、2018至2019及2024至2025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整合和扩展现有的照片识别数据库,本研究将深化我们对个体活动范围模式的理解,并评估细尺度的栖息地利用情况,包括近年来观察到的潜在时间性变化。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制定有效的管理和保育策略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建议,最终促进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的长期保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999,000
|
** |
MEEF2025004
香港海洋蛤蜊的生态与遗传评估以促进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本项目旨在对香港西部软岸的蛤蜊进行生态和遗传评估。研究团队将评估所有可得物种的大小、年龄、生殖状态、遗传多样性和连通性,从而揭示有关潮间带蛤蜊的生态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缺失的重要信息。在全球上,族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已被认为是保育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然而,尽管本地蛤蜊资源面临高度无规管的开采,香港本地蛤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状况目前仍然未知。研究目标区域受到公众挖蛤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海洋蛤蜊所面临的威胁。因此,本研究将提供有关本地蛤蜊群落健康的重要数据,并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信息以推动香港海洋蛤蜊的保育及可持续开采。 |
香港大学 |
882,550
|
** |
MEEF2025005 基于野外实验验证新型内共生益生菌在缓解珊瑚压力方面的有效性 |
微生物疗法目前被视为珊瑚保育的主要自然解决方案之一。然而,传统的益生菌在珊瑚体内的滞留性较差,且益生菌治疗似乎需要在压力期间反复且持续地接种才能维持其有益效果。本项目团队拟进行为期12个月的现场试验,以测试新一代目标益生菌在珊瑚上抗硝酸盐应激或硝酸盐与热应激结合情况下的益生效果。研究将利用香港沿岸水域中硝酸盐浓度的强梯度,将接种了新一代目标益生菌的珊瑚移植至两个硝酸盐水平对比明显的地点,并在夏季热应激前、中、后收集移植的珊瑚样本,进行珊瑚生理、转录组和微生物群的测量分析。 |
香港中文大学 |
765,832
|
** |
MEEF2025007
潜入多样性:香港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公民科学家培训计划 |
海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中,在其微栖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水质和环境健康的重要生态指标。然而,过去二十年来,香港地区对这些生物的全面研究相对缺乏,部分原因在于公众对其认识有限,导致香港底栖生物多样性及分布存在知识空白。本项目旨在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招募市民科学家在特定底栖无脊椎动物热点进行水下调查,与科学团队合作收集这些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数据。参与者将首先接受专业培训,内容涵盖香港海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辨识技巧、生态功能以及水下调查方法。 |
香港中文大学
|
746,400
|
** |
MEEF2025014
提升香港生态海岸韧性及保育:整合先进技术实现海岸生物多样性高效监测 |
本项目将利用先进技术(如遥感技术、高分辨率视觉/音频工具及人工智能建模)来增强香港的沿岸生态调查,包括生态海岸线调查。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提升物种的自动识别能力,实现长期且具成本效益的生态评估,并优化管理策略,以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
香港城市大学 |
888,000
|
** |
MEEF2025019
吐露渔音 ‒ 绘制渔业特征地图与鱼类种群健康指标 |
吐露港及其水道(简称“吐露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是许多濒危和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如香港石斑鱼、斑点海马及多种硬珊瑚。尽管吐露海域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渔场,但数十年来的栖息地丧失、污染和过度捕捞已严重影响其海洋生态系统,威胁到渔业和生物多样性。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吐露海域记录了超过1,400种海洋物种,占香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25%,显示出这片标志性海域的重要生态价值。本项目旨在通过结合社区参与和科学研究的多元化方法,应对吐露海域面临的部分保育挑战。 |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 |
765,700
|
** |
MEEF2025020
使用声景生态学研究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声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本项目旨在调查人为水下噪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期间及之后,对两个定居香港鲸豚族群及其猎物的行为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声学关系,即声景生态学正日益被用作评估生物多样性和进行海洋及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监测的工具。声景评估特别有助于理解生物的通信、导航及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能提供栖息地或生态系统不同部分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
香港大学 |
718,5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