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Application Documents Funded Projects Committees Meetings Meetings

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獲資助的項目列表

2024-2025 | 2023-2024 | 2022-2023 | 2021-2022 | 2020-2021 | 2019-2020 | 2018-2019 | 2017-2018
申請編號/
項目名稱
項目簡述 申請機構 資助金額
(港幣)
完成報告(只有英文版本)
MEEF2017015D1
珠江河口中華白海豚的保育生態學第四(最後)階段:驗證、綜合與建議*
本項目屬多年研究項目的最終階段,項目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收集了越益堅實的數據和定量證據,為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華白海豚 - 從東部的香港和伶仃洋到珠三角 的最西端 - 制定保育優先事項和保育管理建議,提供了科學可驗證的基礎。項目團隊將 (a)通過收集廣泛多方面(且可量化複制)的證據,以驗證複合種群動態模型系統,(b) 量化整個複雜種群和其空間區隔明顯的亞單位的大小,並估算亞種群特定的生存率, (c) 量化繁殖動態並估算最新的種群特定繁殖參數(這物種生命史的必要組成部分到 目前為止尚未被解答過),(d) 應用遺傳基因工具來測量基因流動性和性別特定的 散佈,並協助識別管理單位和優先保育單位,(e) 基於針對這複合種群的最完整量化 描述,來驗證早前的種群生存力分析評估(PVA)。 Cetacea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
988,400
(23/24
年度)
**
MEEF2023003
「龜」根究柢:利用海龜研究海洋垃圾對港澳大灣區造成的影響
海龜經常被用作指標性動物,評估海洋垃圾的污染程度,從而提高公眾對保育議題的關注。本項目旨在建立劃一標準的守則,首次透過醫療診斷、影像解剖和傳統解剖評估港澳大灣區擱淺海龜的健康狀況及海洋垃圾對牠們的影響。這些守則可以分享給南中國海的不同機構,促進各個地區之間的合作和研究。項目的調查及學術結果亦會製作成紀錄片,透過放映會及外展活動呈現公眾眼前,提升他們對海龜及海洋保育的知識和關注。 香港城市大學 490,025
(23/24
年度)
**
MEEF2023004
「殼」海無涯蠔殼回收計劃:回收廢棄殼類垃圾以減少堆填區負荷及修復海洋生境
「殼」海無涯蠔殼回收計劃乃香港第一個蠔殼回收計劃,旨在以回收並重用殼類垃圾以修復已失去的蠔礁。蠔殼一向會被堆填或掉棄於海岸上,我們希望透過此計劃,從餐飲業及蠔養殖業收集廢棄殼類垃圾,重用這些物料成為修復蠔礁的底質。蠔類和其他貝類對保護海洋生態提供多種益處,其天然淨化海水的功能,可改善當地水質及穩定海岸線。我們亦希望透過安排義工去收集及處理蠔殼,讓大眾學到有關貝類礁的生態功能及河口生境的重要性。 大自然保護
協會香港
基金會
有限公司
1,000,000
(23/24
年度)
**
MEEF2023005
鯨殤.賞鯨:尋找港澳大灣區昔日的鯨豚「足跡」
香港及澳門的漁民有供奉鯨豚骨骼於廟宇的習俗,甚至會尊稱為「龍骨」。本項目旨在整合及紀錄散佈於香港及澳門之廟宇或其他地方的鯨豚骨骼標本。透過形態學及分子生物技術,項目團隊會鑒定鯨豚骨骼的品種,並將其納入擱淺鯨豚資料庫,以供日後研究及參考。項目中收集到的鯨豚生態、漁民歷史文化知識及研究成果將會編纂成並製作成紀錄短片,由廟宇中古舊的鯨豚骨骼,將保育海洋及文化遺產之重要訊息帶到大眾眼前。 香港城市大學 459,362
(23/24
年度)
**
MEEF2023006
香港海水中風化微塑膠及其吸附之有機污染物對生態和人類健康風險之評估
本項目旨在 (1) 檢測和鑑別大嶼山北部和西南部海洋環境中微塑膠 (MPs) 和風化微塑膠 之特徵和地域分佈;(2) 識別大嶼山北部和西南部海洋環境中微塑膠和風化微塑膠的 吸附污染物,並評估其潛在的生態風險; (3) 研究風化微塑膠的環境轉化,並評估風化 微塑膠及其吸附污染物對水生生物,尤其是中華白海豚的潛在毒性; (4) 確定大嶼山 北部和西南部海洋環境中已識別的微塑膠和風化微塑膠,及其吸附污染物的相關生物毒性,並通過體內 (in vivo) 和體外 (in vitro) 實驗評估它們對水生生態系統和人類 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團隊將鑑別環境中風化微塑膠及其吸附之污染物,並進一步評估相關微塑膠對大嶼山北部和西南部水生生物群體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環境風險、以及對中華白海豚和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期望能提供一個可行的方法來減輕和消除風化的微塑膠,以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 香港教育大學 847,400
**
MEEF2023008
利用沉積物中的可溶性有機物的光學特性監測人類活動對於香港濱海濕地的生態學影響
本研究旨在通過監測濱海濕地中沉積物的可溶性有機物(DOM)的光學及生物化學性質,評估人類活動對於香港濱海濕地(包括紅樹林,海草甸及灘塗等)沉積物的生態影響。通過使用最先進快捷的螢光光譜儀,本研究的結果將追溯沉積物中DOM的來源。通過結合濱海濕地沉積物的碳、氮穩定同位素,DOM的化學以及物理特性以及社會經濟參數,本研究還將評估人類活動對於香港濱海濕地沉積物的生態影響。本研究結果將為為預測和調節濱海濕地的物質循環,以及制定香港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香港科技大學
718,500 **
MEEF2023009
沿海地區海洋微塑料降解的智能魚
本項目旨在研發智能魚,用於在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大嶼山沿海地區為潛在的輪胎磨損微塑膠粒進行實時採樣、檢測和降解。智能魚結合了遙感和GPS技術,能自主採樣,也能實時檢測污染物和處理裝置,以緩解該地區的微塑膠問題。本項目可為環境保護和海洋科技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智能魚亦可展示給公眾或學生,宣傳STEM教育的良好示範。 香港科技大學 469,400
**
MEEF2023011
鷺鳥保育 - 通過食性調查了解鷺鳥的覓食生態
鷺鳥(蒼鷺、白鷺和鹵水鳥)是香港最重要的水鳥類群之一,也是香港特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常見的鷺鳥包括大白鷺 (Ardea alba) 和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香港特區和后海灣在繁殖季節錄得的鷺巢數量自2020 年以來一直在下降,其中米埔 紅樹林的數量在2022年下降幅度最大,情況令人擔憂。儘管鷺巢數量減少的原因不明,現在是需要了解更多本地鷺鳥生態的關鍵時刻,尤其是牠們的捕食習性和食物結構。關於牠們的獵物物種身份和來源的知識,對制定更有效的保護行動至關重要,例如可考慮更集中地監測和保護牠們的獵物和覓食棲息地。隨著生物技術的出現,項目團隊建議在例如米埔濕地的本地鷺鳥群落下收集糞便樣本,通過使用DNA元條形碼來研究鷺鳥物種的食物組合。 香港大學 452,804
(23/24
年度)
**

註:
* 項目的第五期
** 完成報告將於申請機構提交後及獲得改善海洋生態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接納後發佈